心程診所程雅慧醫師: 2022 WFU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流行性感冒


作者:心程診所 程雅慧醫師




每年冬天,當天氣逐漸變冷時,許多病毒便開始作怪。加上冬季空氣品質變差,因流鼻水、咳嗽症狀就醫的人也跟著增加。有的人一來就是發高燒、全身酸痛不適, 要小心可能不是一般感冒,而是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


什麼是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流行性感冒指的是感染了流感病毒後引起的疾病,會感染人類的有 A 型及 B 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主要是透過口水、鼻涕、咳嗽等飛沫傳染,感染後通常有發高燒、肌肉酸痛、疲倦的症狀。另外也會和一般感冒一樣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少部分的人會有噁心、腹瀉、腸胃不適。

罹患流感除了讓人感到相當不適以外,還有可能引起肺炎、心肌炎、腦膜炎及併發細菌感染。因此若是出現呼吸喘、胸悶胸痛、血痰、意識改變、血壓低等危險症狀,必須立即就醫。


流行性感冒、一般感冒及新冠肺炎的差別





預防流感的方法:接種流感疫苗


除了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外,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目前台灣使用的流感疫苗皆為四價型(包括兩種A型及兩種B型),依製造方式不同,可分為雞胚胎蛋培養疫苗及細胞型流感疫苗,皆有良好的保護效果。

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條件者,政府有補助疫苗費用,其他人則必須自費施打。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同,且疫苗保護力六個月後即會下降,因此需每年施打才能有良好的保護力。




目前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對象包括:


  • 50 歲以上成人
  • 年滿 6 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童、國小至高中/職學生
  • 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
  • 高風險慢性病人及BMI ≧ 30 者
  • 孕婦及 6 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 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對象
  • 醫事防疫人員、禽畜養殖業者及動物防疫人員
  • 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


懷疑感染流感怎麼辦?


如果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酸痛且合併喉嚨痛或咳嗽,就要懷疑感染流感病毒。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期間,可自行在家先作新冠快篩,若是陰性,再至門診看診。

醫師可以透過病史、理學檢查及安排流感快篩來診斷是否感染流感。除了給予症狀緩解藥物外,並評估是否使用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養成用肥皂洗手、生病時戴口罩、不用手接觸口鼻等好習慣,並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便可大幅減少感染的機會。


流感疫苗及治療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男生也需要打?談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


作者:程雅慧


HPV是什麼?


HPV(human papillomavirus)全名為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DNA病毒,感染後會造成皮膚、黏膜的病變。HPV病毒有超過 100 種型別,有一些型別感染後會造成皮膚的病毒疣,另外有一些型別感染後可能會引起癌症。

HPV主要是透過性行為傳染,只有少數人是透過皮膚間的接觸感染。大部分的人感染HPV病毒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打敗病毒,因此不會產生症狀。少部分的人無法清除病毒,變成持續性感染。

女性感染一開始不會有症狀,時間久了,正常細胞可能會異常增生,甚至轉變為癌症。等到子宮頸出現病變後,才會有陰道不正常出血等症狀。男性感染後初期一樣可能沒有症狀,卻可能會將HPV傳染給另一半。


HPV感染造成的疾病


若是感染到HPV 6、11型,屬於低危險型別,不會造成癌症,但會引起長在肛門及會陰部的病毒疣,俗稱菜花(尖形濕疣)。

若是感染到HPV 16、18、31、33、45、52、58型,屬於高危險型別,就有可能引發癌症。癌症在女性主要是子宮頸癌,也可能會引起外陰癌、陰道癌、口咽癌及頭頸癌。男性感染HPV可能引起口咽癌、頭頸癌、陰莖癌及肛門癌。


預防HPV感染的方式


安全性行為:避免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避免過於複雜的性關係、過程中使用保險套。

施打HPV疫苗


打疫苗預防HPV感染,就可以預防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保護力約70~90%)、外陰癌及菜花(嘉喜疫苗可以)。

目前台灣HPV疫苗有三種,保蓓(兩價型:針對HPV 16、18)、嘉喜四價(HPV 6、11、16、18)、嘉喜九價(HPV 6、11、16、18、31、33、45、52、58)。就對子宮頸癌保護力來說,嘉喜九價可預防HPV感染的型別多,另外也可預防菜花的感染。

國民健康署自 107 年 12 月底開始,推行國一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保蓓疫苗)。111 年開始,公費HPV疫苗改為可施打兩劑的嘉喜九價疫苗。


誰適合施打HPV疫苗?






男性、女性都有可能感染HPV,因此都建議接種疫苗。嘉喜九價疫苗的建議施打年齡為 9~45 歲。9~14 歲男女孩只需打兩劑,15 歲以上則須打三劑。尚未感染HPV前就打疫苗預防最有效,因此在有性行為之前就要施打。


預防HPV感染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血糖控制五大重點!


作者:心程診所 程雅慧

黃小姐因健檢發現空腹血糖偏高(120 mg/dl)在診所複檢,結果空腹血糖為 127 mg/dl,糖化血色素為 6.5 %。她開始問程醫師:「這樣需要吃藥嗎?我是不是不要吃太甜的食物就可以了!」

在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經有 220 萬人以上。糖尿病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第五,每年有許多人因為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而住院甚至死亡。只有控制好血糖,才能避免長期高血糖引起的問題。該怎麼做呢?掌握下面五大血糖控制重點,就能達成目標!




一、認識糖尿病


自己都有血糖問題了,應該花點時間了解糖尿病的原因,以及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有了對糖尿病正確的知識,之後較容易改變飲食習慣及配合醫師的治療。請點擊看認識糖尿病這篇文章!


二、選擇適當的飲食


注意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醣類(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蔗糖、麥芽糖等等,這些物質在身體內會轉化為葡萄糖供細胞利用。糖尿病患者若是攝取量過多,便會造成高血糖。

主食澱粉的選擇,最好以未精緻澱粉(糙米、五穀米、燕麥),及地瓜、南瓜、馬鈴薯(含膳食纖維)為主,少吃精緻澱粉類(白米、麵包、白吐司)。

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


上圖就是常見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代表的是進食某種食物後,造成血糖升高的速度。含糖的甜點零食、飲料及加工食品,通常升糖指數都相當高。精緻澱粉因為消化快,升糖指數也較未精緻澱粉高。

水果內含有糖類,因此也會影響血糖,不宜過量。選擇上可以低升糖指數的水果為主,如:芭樂、小番茄、蘋果、梨子、奇異果、葡萄柚

選擇含抗性澱粉的食物


抗性澱粉指的是不易被小腸消化吸收的澱粉,因此較不會造成血糖上升。通常未經加工的原型食物含有較多的抗性澱粉。常見含抗性澱粉食物如下:

  • 豆類、全穀類
  • 未成熟的香蕉
  • 澱粉類先煮熟,放冷後(放冰箱)其抗性澱粉含量會增加(如:白飯、燕麥、馬鈴薯、義大利麵)。

用餐時,先吃蔬菜(含有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再來吃蛋白質,消化較慢可幫助穩定血糖。最後再吃澱粉。


三、培養運動習慣


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幫助身體細胞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另外運動還可以降低血脂肪、增加肌肉並且減輕體重,這對糖尿病患者有相當大的好處。開始之前,要注意下列狀況:

  • 當下血糖太低或太高(< 70 mg/dl或 > 300 mg/dl)、血壓過高(> 200/110 mmHg)時不要運動。
  • 避免在空腹時大量運動,最好選擇在餐後 1~2 小時運動。
  • 需長時間運動或曾經有低血糖現象的患者,身上要攜帶糖果或含糖飲料。
  • 天氣環境不佳時不要運動(太熱、太冷、下大雨)。

選擇有氧運動(健走、慢跑、體操、腳踏車、太極拳)或阻力運動(啞鈴或健身器材)皆可,但要循序漸進,不要勉強自己,超出負荷。最好可以每周運動 3~5 次,每周運動時間達 150 分鐘。


四、配合醫師的治療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除了飲食及運動之外,一定要配合醫師給予的治療。糖尿病藥物種類有很多,包括口服藥物及注射藥物。每個人身體狀況、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都不同,醫師會給予合適的藥物治療。

千萬不要拿別人的藥來吃,或是自己加藥、減藥!這樣會有低血糖風險!並且導致血糖控制不佳。如果對藥物治療有疑問,一定要跟醫師討論。




五、自我血糖監測


自我血糖監測(血糖機測指尖血)對於控制血糖相當重要!透過自我血糖監測,可以了解目前的血糖數值、不同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運動對血糖的影響等。這些數值不論是空腹測的、餐後 2 小時測的或是配對檢測(餐前餐後各驗一次),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形。記錄下來,帶回門診和醫師討論。

一般來說,成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標為

  • 空腹血糖:80~130 mg/dl
  • 餐後 2 小時血糖:80~160 mg/dl
  • 糖化血色素 < 7 %

年輕人或預期壽命長、低血糖風險低者、醫療配合度高的人,建議較嚴格的血糖控制(糖化血色素標準可至 6.5 %)。反之,老年人或預期壽命短、曾多次低血糖患者、病人配合度低,則建議較寬鬆的目標。至於你(妳)的血糖目標應該控制在多少呢?請到門診找醫師討論吧!


良好血糖控制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認識糖尿病


作者:心程診所 程雅慧

黃小姐拿著健檢報告來到診所,擔心地問:「我是不是有糖尿病了?」醫師看了報告,原來是空腹血糖偏高(120 mg/dl)。首先確認病人抽血當天早上沒有吃早餐,有空腹超過8小時才抽血。接下來安排再次抽血檢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以確認病人的血糖狀況。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就是身體利用血糖、調控血糖的能力出問題,導致血糖過高。我們吃進去的醣類(碳水化合物)經過消化分解後會變成葡萄糖進到血液中,這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的功能就是讓血糖(葡萄糖)進入細胞中,這樣才能利用葡萄糖轉換成能量。若是身體利用胰島素的功能不佳、或是胰島素分泌不足,這樣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被利用,就會造成高血糖。





糖尿病有什麼症狀?


上圖是糖尿病患者出現的症狀,但早期罹患糖尿病時大多沒有症狀。因此許多人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直到血糖越來越高,才會出現典型的「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自覺身體狀況正常,不代表沒有血糖問題。


糖尿病診斷標準(前三項必須檢驗兩次才能診斷)


  1. 空腹血糖 ≧ 126mg/dl
  2. 糖化血色素 ≧ 6.5%
  3. 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2小時血糖 ≧ 200mg/dl
  4. 高血糖症狀(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及隨機血糖 ≧ 200mg/dl


我需要檢查血糖嗎?


若是有下列的狀況,屬於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需特別注意自己的血糖。
  • 過去檢查糖化血色素≧ 5.7 %或空腹血糖 ≧ 100mg/dl
  • 體重過重(BMI >24)且缺乏運動
  • 一等親人有糖尿病
  • 曾罹患心血管疾病
  • 高血壓或血脂異常(HDL<35 mg/dl 或 TG >250 mg/dl)
  • 婦女有多囊卵巢症候群或妊娠糖尿病
  • 有胰島素阻抗的臨床表現(重度肥胖、黑色棘皮症)

在台灣,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健檢就含血糖檢查,40歲以上每三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就是一個篩檢的好時機。





糖尿病就尿液中有糖,這樣對健康有影響嗎?


上面的圖示指出了糖尿病會影響的許多器官!前面提過,糖尿病患者利用血糖的能力出問題,造成血糖過高。可以想成全身的血管及器官泡在糖水當中,長期下來會造成許多併發症。

  • 大血管病變:狹心症、心肌梗塞、腦中風、暫時性腦缺血、間歇性跛行。
  • 腎病變:尿蛋白增加、慢性腎臟病、嚴重者導致尿毒症(需洗腎)。
  • 眼睛病變:視網膜小血管滲血、黃斑部病變、惡化白內障及青光眼,嚴重者導致失明。
  • 神經病變:周邊神經感覺異常或喪失,如足部神經。足部受傷時,因血液循環較差,傷口不易癒合,容易感染。自律神經病變:如胃排空變慢,引起腹脹噁心。

要減少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血糖。此外,同時將血壓及血脂維持在理想範圍也相當重要。只要能改變飲食習慣、配合運動及藥物治療,一定可以達成目標。


糖尿病治療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我有高血壓嗎?


作者:心程診所 程雅慧

李先生因為咳嗽流鼻涕到診所來看診,看診前量測血壓為 150/94 mmHg。進到診間,程醫師針對感冒症狀做了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後,也提醒他要注意血壓。李先生說:「我剛到診所,所以血壓較高,不要緊啦!」到底李先生有沒有高血壓?需要治療嗎?還是需要進一步檢查?




什麼是高血壓?


血壓指的是血液由心臟打出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李先生測量時的數值 150/94 mmHg,前面的數字 150 是收縮壓,指的是心臟收縮時血管壁受的壓力。後面的數字 94 是舒張壓,則是心臟放鬆時血管壁受的壓力。原先高血壓的標準為大於 140/90 mmHg,但 2022 年台灣高血壓處置的指引將標準改為大於 130/80 mmHg。

此外,血壓要以居家量測的數值為主,而不是在診所或醫院量測的數值。在診所及醫院量血壓時,可能會因緊張而出現暫時性的血壓升高,即所謂的白袍高血壓,準確度較居家量測低。也就是說,只要在家量測的血壓數值大於 130/80 mmHg,就可診斷為高血壓!


如何量測居家血壓


按照 722 原則:連續量血壓 7 天、早晚量 2 回、每回量 2 次(間隔 1 分鐘,取平均值)

量測血壓前應先安靜坐下,休息 5 分鐘後再量。手臂要平放在桌面上,與心臟高度(約中下胸部)同高。壓脈帶要綁在手臂上方正確位置。之後將紀錄的血壓交由醫師判斷,是否需治療及進一步檢查。


高血壓造成的影響


很多人直覺認為高血壓會造成頭痛或頭暈,所以當自己沒有頭痛或頭暈時,就不會去測量血壓。其實高血壓可以說是無聲的殺手,多數高血壓患者不覺得有身體不適,因此容易被忽略。

若是血壓高不控制,全身的血管壁都處於高壓力的狀態,長期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血管疾病(腦中風)、主動脈剝離、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


高血壓可以不吃藥就改善嗎?


生活型態的改變非常重要!口訣為S-ABCDE

S:Sodium restriction(限制鈉在 2~4 公克/天,或鹽 5~10 公克/天)

A:Alcohol limitation(酒精男性每周小於 100 公克、女性每周小於 50 公克)

B:Body weight reduction(身體質量指數 BMI 維持在 20~24.9 Kg/m2)

C:Cigarette smoke cessation(戒菸、包括電子菸)

D:Diet adaptation(採用得舒飲食 DASH diet)

E:Exercise adoption(每周 5~7 天、每次 30 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


我需要吃血壓藥嗎?


若是經過上述的S-ABCDE生活型態調整後,居家量測的血壓仍然偏高(大於 130/80 mmHg),這時就要帶著紀錄的血壓數值來找醫師囉!

醫師會透過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抽血及心電圖等檢查來評估病人個別的狀況(是否有危險因子、器官受損、藥物的禁忌、服藥的順從性等)。之後決定是否用藥以及使用什麼藥物最合適。良好的血壓控制需要醫師和病人互相合作才能達成!


如何控制好血壓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部落格內容索引


心程診所


三高慢性病


健康資訊



疫苗介紹




老年走路無力、衰弱常見原因:肌少症


作者:程雅慧

肌少症(Sarcopenia)



源自於希臘語,由sarx(肌肉)penia(減少)兩字所組合,於西元1989年由Dr. Irwin Rosenberg所提出。2010年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將肌少症定義為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與肌肉功能(肌力及生理活動)的降低,可能造成提高疾病發生率、生活品質降低、甚至死亡的症候群。

其診斷標準為「肌肉質量減少」加上「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依形成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

原發性肌少症為年齡老化外,無其他特定原因。

次發性肌少症則可能包含:活動力下降(如:長期臥床、失能)、疾病(如:嚴重器官衰竭、癌症、內分泌疾病等)、營養不良(如:養分攝取不足、腸道吸收不良或厭食等)。




但大多數的肌少症是多重原因所導致,無法很清楚的區分,故臨床上須特別留意是否有可治療的次發性原因。

根據先前研究顯示,年過30歲之後,肌肉質量約以每10年3%~8%的速度逐漸流失。年過60後,流失的速度更快。以台灣本土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年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女性為2.5%-6.5%;男性為5.4%-8.2%)。

    

肌少症對健康的影響


  • 跌倒及骨折的機會增高、活動力下降導致失能:因肌少症導致下肢肌力不足而影響活動能力,因此容易跌倒、骨折,增加失能風險。                                                                                 
  • 代謝問題:因肌肉與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等新陳代謝息息相關,故肌少症患者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具高度相關性。                                                                                         
  • 心血管疾病:若年長者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研究顯示,此類患者可能比僅有肥胖症或肌少症者更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死亡率。 


如何初步檢測是否罹患肌少症?


根據「2019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更新」,為使民眾在家能先行評估是否有肌少症風險,提供以下簡易方式做居家檢測:

1.量測小腿圍:

測量小腿圍時,先找一張椅子坐著,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和小腿呈90度。放鬆腿部使肌肉不緊繃,用尺量測小腿最粗的部位為準。50歲以上,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就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其準確率可達七成。

2. SARC-F問卷:
判斷標準:勾選後若分數超過4分即可能有肌少症風險。




若同時符合小腿圍及SARC-F問卷的診斷標準,則肌少症的風險相對較高,可至醫院老人醫學科做進一步儀器檢測。


如何預防肌少症?


從「增加肌力」及「加強肌肉量」做起

藉由攝取足夠熱量及優質蛋白來增加肌肉質量,並且補充適量維生素D及鈣質,以提升骨骼強度及維持肌肉功能。另外,利用有氧運動搭配負重運動,更能有效增強肌力。

足夠熱量

年長者常有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飲食常以清淡、少量及少油料理為主。長期下來因為攝取的熱量不足,導致肌肉內粒線體能量代謝受損,而引發肌肉疲勞及虛弱。因此,高齡者的每日熱量攝取需依其個人的活動量來建議,一般以30~40大卡/公斤來計算。

充足蛋白質(質、量並重,分次攝取)

年長者的蛋白質需求量較一般人來的高,需每天攝取1.2~1.5公克/公斤的蛋白質才足以減少肌肉量的流失(若有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須個別詢問醫師)。除了攝取足夠量,亦須將每日所需蛋白質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才足以刺激肌肉合成。

維他命D

維他命D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需藉由油脂來幫助人體吸收。根據研究調查發現,年長者若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較低時,其肌肉質量、肌肉強度、身體功能及平衡感等相對表現較差。

該如何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呢?陽光中的紫外線UVB就可以幫助人體皮膚自行合成維他命D,只需在沒有使用防曬油的情況下,於中午時分曬個10~15分鐘的太陽即可。

如果不喜歡皮膚曬黑或無法曬太陽,則可以從食物中來攝取,例如:黑木耳、經過日曬的乾香菇、多油脂的魚類、動物肝臟、蛋黃、牛奶等。

市面上亦有許多維他命D補充劑可供選擇。依台灣目前關於年長者維他命D的建議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每日攝取量上限則為50微克(2000 IU)。


缺鈣不可

骨骼與肌肉息息相關,預防肌少症的同時也要避免骨質流失。因此,攝取足夠且易消化吸收的鈣質相形重要。

食物中的奶類、傳統豆腐、深綠色蔬菜、海藻、黑芝麻、小魚乾及蝦米等皆含有豐富的鈣質。


多運動以強健肌肉




透過有氧、抗阻力運動及平衡訓練的多方配合能減緩肌肉量流失與功能退化。舉凡慢跑、快走、游泳、太極拳等皆屬於有氧運動,其能增強心肺功能,亦可提升肌耐力。而抗阻力運動能強化骨質密度、增加肌肉量。

找個感興趣的運動,採漸進式的方式、增加時間及強度,每週從事3~5次、每次20~30分鐘,再搭配抗阻力及平衡訓練以達到每週15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


台灣從2018年起已邁入高齡社會,如何活得健康、自信、有尊嚴,是現今需面臨的課題。肌少症與衰弱及生活自理能力減退有高度相關性。因此,如何讓自己在邁入銀髮階段能更從容自在,就從現在開始重視肌少症課題,及早預防。 


預防肌少症,盡快開始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百日咳疫苗


作者:心程診所 程雅慧




百日咳是什麼?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好發於 6 個月內嬰幼兒,10至 14 歲的兒童是除了嬰兒之外,感染人數第二高的族群。另外有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免疫力弱的年長者也是高風險族群。


感染百日咳的症狀

成人症狀一開始像感冒(流鼻水、輕微發燒),一兩周後才開始強烈咳嗽,但百日咳在感染初期即具有高傳染力。傳染給年長者可能引發肺炎等併發症。在 6 個月內嬰兒則可能發生重症,造成肺炎、痙攣或腦部病變。


預防百日咳感染最有效的方式


接種百日咳疫苗

百日咳疫苗其實是三合一疫苗(Tdap),針對三種疾病,破傷風、白喉、百日咳。是減量破傷風減量白喉、非細胞型百日咳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用在 10 歲以上的小孩及成人的追加劑。

兒童常規疫苗在其 2 個月、4 個月、6 個月、18 個月、5 歲時後共施打過 5 劑含有百日咳成分的疫苗,保護力可維持 5~10 年,因此 10 歲之前不用施打。


誰需要施打百日咳疫苗?


  1. 11~18 歲兒童,施打 1 劑,建議於 11~12 歲就施打
  2. 19 歲以上若是之前沒打過百日咳疫苗(Tdap),建議施打 1 劑
  3. 孕婦於懷孕 27~36 周期間施打 1 劑
  4. 嬰兒的照護者,如:父母、保母、祖父母


施打疫苗禁忌症:

不應用於對此疫苗任何成分嚴重過敏者,或先前曾於接種白喉、破傷風或百日咳疫苗之後出現嚴重過敏徵兆者。

如果接種者曾經在接種含有百日咳抗原之疫苗後的七天內,發生病因不明的腦病變,則應禁用。對先前接種白喉或破傷風疫苗後發生暫時性血小板減少症或神經性併發症的人,不應投予。

如同其他疫苗,若有嚴重的急性發燒疾病,應延後接種疫苗。輕度感染則不在此限。

帶狀疱疹疫苗


作者:心程診所 程雅慧




三天前,一位熟識的病人前來診所就診。正在好奇明明約診時間尚未到來,怎麼就來回診了呢?病人一坐下就說:程醫師,我本來不是預約好新的帶狀疱疹疫苗來要施打的嗎?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來不及了?我前胸及背部這 2 天長出這個紅疹,不知道是不是皮蛇耶?

經過一番視診後,雖然尚未看到明顯的水泡,但紅疹出現在左側的前胸及後背,且分布在同一個皮節,也有刺痛及癢感,真如病人所言,皮蛇先來報到,今年已經來不及打帶狀疱疹疫苗了!只好趕緊給予抗病毒藥物及止痛藥。


為什麼會得帶狀疱疹呢?


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感染過水痘,痊癒之後病毒不會消失,而是躲在體內的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潛伏在體內神經節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就可能出來作怪,造成的疾病就是帶狀疱疹(俗稱皮蛇)。

感染帶狀疱疹的影響

  • 水泡狀皮疹部位疼痛,幾乎所有患者都會感到疼痛,難以忍受。
  • 水泡部位癒合後產生疤痕或色素沉澱。
  • 發生在臉部的帶狀疱疹,可能侵犯眼睛及耳朵,影響到視力及聽力。
  •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水泡皮疹已經恢復,但神經疼痛可持續數個月。


預防帶狀疱疹最有效的方式


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目前在台灣施打的帶狀皰疹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因其保護力會隨年紀大而下降,大於80歲即不建議施打。此外,施打該疫苗的保護力會在 5~8 年後顯著下降。活性疫苗的另一個問題是免疫缺力陷患者不能使用。

新一代的帶狀疱疹疫苗為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因此免疫力缺陷患者也可使用。保護力從 50歲到 80 歲以上均可達到 90%,平均保護力在施打 7 年後仍有九成。


誰需要施打帶狀疱疹疫苗?


1. 50 歲以上成人
2. 18 歲以上具有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成人

需打兩劑,第二劑於第一劑施打後 2 至 6 個月後施打。

施打禁忌

對任何疫苗或施打第一劑嚴重過敏者、未感染過水痘者、正在感染帶狀疱疹者。


預防帶狀疱疹



我該做什麼健康檢查?


作者:程雅慧


一般人會做的健康檢查,大多是公司安排的健檢,或是到診所醫院做的成人健檢。大部分的人拿到健檢報告,會先看有沒有紅字出現。紅字出現大多表示身體有些許異常。但是不是有疾病了?需要治療嗎?還是只是小問題呢?





一般成人健檢或公司常規的健檢項目包括


1. 血壓、心跳、身高、體重、腰圍
2. 理學檢查
3. 過去病史詢問
4. 視力檢查
5. 一般血液檢查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
6. 一般生化檢查血糖、血脂、肝及腎功能、尿酸
7. 尿液檢查


另外針對個別需求,還可安排


1. 心電圖
2. 腹部超音波
3. 血液癌症指數
4. 糞便潛血檢查
5. 胸部X光
6. 子宮頸抹片
7. 乳房攝影
8. 胃鏡、大腸鏡

自費高階影像檢查

1.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2. 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攝影
3. 腦部血管核磁共振


該怎麼選擇健檢項目?


可以從下面幾點來評估

1. 過去病史是否有慢性疾病、手術史
2. 家族疾病史三高疾病家族史、癌症病史
3. 是否有疾病的危險因子抽菸、喝酒、生活型態
4. 身體理學檢查

程醫師作為家庭醫學科醫師,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將上述內容整體評估過後,再安排個別化的健檢項目。報告出爐後,跟病患詳細說明結果,並給予合適的治療及建議。

若需要轉介給其他專科醫師診治,也會幫忙推薦可信賴的好醫師,讓病患獲得最好的治療照護。


健康檢查請找家庭醫師



膽固醇過高該怎麼辦?


作者:程雅慧

黃伯伯和黃先生一起來做健康檢查,之前黃伯伯的健檢報告就有膽固醇過高的狀況,黃先生則是好幾年沒有做過健檢。這次抽血結果兩位都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上方是黃伯伯的報告,下方是黃先生的。父子都有膽固醇偏高的情形,而黃伯伯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更是超過160mg/dL,由於年紀大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因此建議黃伯伯必須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


膽固醇過高高血脂症有什麼影響?


若是長期處於血中膽固醇過高的狀態,可能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引起
1.  心血管疾病心肌缺氧、心肌梗塞
2.  腦血管疾病腦中風
3.  慢性腎臟病
4.  周邊動脈疾病


膽固醇過高高血脂症可以不吃藥就改善嗎?


生活型態的改變非常重要!
包括飲食、運動、維持理想體重。

飲食建議

1. 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膽固醇的攝取

減少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紅肉尤其是豬五花肉、牛小排、內臟類、全脂牛奶、奶油、起司。
盡量不攝取反式脂肪人造奶油,如:蛋糕、甜點、太香脆的麵包、蛋黃酥、月餅多少都含有反式脂肪。

2. 攝取植物固醇phytosterol以及可溶性纖維

使用非精製的植物油烹調,吃堅果、全穀類、豆類,可增加植物固醇的攝取。
黑豆、黃豆、燕麥、酪梨、番茄、橘子、花椰菜、甘藍菜都含有可溶性纖維。

講這麼多,其實飲食重點就是

1. 原型食物為主,少吃加工食品香腸、熱狗、火鍋料..
2. 用豆類及白肉魚肉雞肉,取代紅肉豬牛羊
3. 西式蛋糕、甜點、中式點心蛋黃酥、月餅少量就好。

運動及體重控制:
運動及減重都可以改善高血脂症,包括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及三酸甘油酯TG,增加高密度膽固醇HDL,因此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非常重要。理想體重從 BMI、腰圍、體脂率來評估的維持也是一樣!




何時需用藥治療膽固醇過高高血脂症


首先要評估病人是否具有
1. 冠狀動脈粥狀硬化
2. 缺血型腦血管疾病
3. 糖尿病
4.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高血壓、男性> 45 歲,女性> 55 歲或停經、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
HDL-C< 40 mg/dL、吸菸。

若是病人有上述第 1~3 項其中一種疾病,加上低密度膽固醇超過 100 mg/dL,需要盡快使用降血脂藥物治療。若是沒有上述第 1~3 項疾病,就要看其是否具有第 4 項提到的危險因子。危險因子越多,越需要將血脂控制在更理想的範圍。

再次強調,處理膽固醇過高高血脂第一步就是要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若是無法達到目標,就必須配合藥物治療!


如何改善高血脂